首页

优美之家足网

时间:2025-05-25 16:28:34 作者:经济随笔丨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浏览量:59651

  近日,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公布。有一个细节:各方面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不约而同地说到——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消费投资稳定增长、出口顶住巨大的外部压力保持增长”,中国经济运行“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

  有压力,是寻常事。如此强调“顶住压力”,又不寻常

  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顶住了哪些压力?靠什么顶住了压力?顶住压力意味着什么?怎么继续顶住压力?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压力是测试题,检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

  巨大的压力首先来自外部。这4个月,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有目共睹。很多分析者曾认为,到3、4月份,中美贸易遭受的冲击,就会体现在经济数据里。然而,我国货物进出口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4月份同比增长5.6%,1—4月份同比增长2.4%。

  外贸稳住,殊为不易。靠什么?

  一靠多元化。尽管对美贸易出现下滑,但对东盟、韩国、日本、中亚五国出口快速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加快。这边不亮那边亮,一边不亮多边亮

  二靠及时应变。特别是民营外贸企业,看数据,增长在加快;看过程,应变是常态。供应链出现波动时,拼的是调整能力。历经几十年风雨,中国外贸企业是应变的“老把式”

  三靠坚实基础。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遇到变数大的外部冲击时,腾挪的空间大,抗压的韧性强。“压舱石”分量重,大风大浪里的船,才稳得住。

  中国经济的“外”与“内”,从来辩证统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关键要求。外贸能顶住压力、稳住局面,不只是靠涉“外”的努力,更根本的,还是靠“内”功。

  国内需求不足也是一种压力。压力,正在被转化成拓展内需空间的动力。多方努力中,特别要说说“两重”与“两新”,一个分量重,一个新意足。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从去年春天起步。“两重”聚焦发展急需、常规手段解决不了、多年想办而未能办、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去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了1465个“两重”项目,今年刚4个多月,资金已安排了近5000亿元。

  钱投下去,项目建起来,“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作用已显现。沿长江交通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等,既体现国家意志,也增进民生福祉。干一件,成一件,体现着顶住外部压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继续加力扩围,焕发了消费活力,也拉动了投资增长。广大消费者“用脚投票”,参与度很高。到“五一”长假结束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300万份,12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卖出了5500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卖出了4100万件,1.2亿人次的消费者享受了以旧换新补贴。

  “1.2亿人次”,对于扩内需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中国经济,像个很有劲儿的弹簧。压力越大,弹起得越有力。今年以来,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经济数据,普遍向好。这为继续顶住压力、始终在风浪中“办好自己的事”,提供着持续输出的新动能。

  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亿万人民创造,这是根本。

  前4个月“顶住了压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了。困难与挑战,仍然摆在面前。复杂严峻的形势,还将长期存在。

  顶住压力,从来是中国经济参与者的必修课。

  顶住压力,没有一劳永逸的“一招鲜”,得守正创新,不断拿出管用的好办法。

  顶住压力,不是被动死扛,而是主动向新向前。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坚持预防为主 水利部部署“七下八上”防御措施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王新立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家庭福祉和国家未来至关重要。科学应对新时代家庭教育新问题是当前紧迫任务,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北京奥运背包再现巴黎 制造商:直播间火爆 将持续打造“国货之光”

除了财政资金的结构实现了优化,资金的支持范围还进一步扩大。记者对比前后政策发现,《若干措施》将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纳入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将家电以旧换新等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此外,针对工业等领域设备更新项目申报门槛较高等问题,《若干措施》取消了此前“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申报要求,同时优化了项目申报条件,让支持政策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10月28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比上周五下降0.76个点

齐赫文斯基1918年9月出生于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自1935年起开始研究汉学,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外交家,曾获得俄罗斯国家奖和苏联国家奖。他的代表研究著作有《中国通史——从远古时期到21世纪初》《康有为作品翻译》《苏中文化联系》等。齐赫文斯基还是中苏、中俄关系和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曾亲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苏建交等重大历史事件,曾在建交后担任苏联驻华使馆参赞兼代办。2018年2月24日,齐赫文斯基在莫斯科去世。(完)

武警柳州支队老兵退伍 与战友挥别

浙江民营经济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凭借“四千精神”冲进世界五百强、中国企业五百强。据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民营企业有108家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连续25年“霸榜”全国首位。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运动让城市更美好

乌克兰特种部队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库尔斯克地区的几个浮桥过境点遭遇袭击。俄罗斯报告称,乌克兰在那里摧毁了塞姆河上的至少三座桥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